政府拚淨零 擬「碳匯」方案

2022,04月,06日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已公布,其中有難以削減的22.5百萬公噸(Mt)碳排將以「碳匯」抵銷。經濟部水利署昨(5)日表示,今年初已挑選「東埔蚋溪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及「石門水庫周邊園區」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抵換,期盼公私部門攜手共創淨零轉型。

碳匯是指能夠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如森林、土壤、海洋、凍土等。碳匯作為溫室氣體增加之緩衝區。

水利署這項碳匯方案,第一是結合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的綠美化環境營造及河川揚塵防制業務,推動於滯洪池或環境營造工程周邊栽植,除增益環境綠美化,更為提升碳匯。其次為盤點轄管土地,開放給民間企業參與植樹,目前已釋出「東埔蚋溪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及「石門水庫周邊園區」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

針對水利署管轄土地可以種植多少植被,進而滿足多少碳匯需求一事,水利署說明,因目前環保署尚未提出國內碳匯制度,因此無法具體計算出可以提供多少碳匯,待未來相關制度確立後再精算,但期間仍會持續盤點適合的土地。

對於相關碳匯將由水利署優先使用或是會全部開放給民間的問題,官員說,目前水利署傾向先讓以2019年至2021年工程總碳排量為基準,訂定逐年具體減碳目標,搭配植樹造林增加固碳效果,以達成2050年「碳中和」目標,後續再將多餘碳匯開放給民間申請。水利署舉例,將優先針對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等工程生命周期擬定減碳策略,包含低碳工法、減碳設計、使用綠色再生材料、精進施工規範以及環境營造固碳等。

根據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2019年非電力產生的碳排高達148Mt,即使到2050年透過減碳手法降至22.5Mt,仍然無法完全避免碳排產生,因此必須仰賴森林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碳捕集與封存,以達到淨零目標。

本訊息來自經濟日報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