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要修正對通膨過度樂觀的看法

2021,05月,20日

今年以來,隨著國際農工原料飆漲,各國通膨率扶搖直上,日前美國公布4月通膨率升至4.2%,創下近12年新高,韓國通膨率2.3%,創下近四年最高,至於我國2.09%同樣也是三年多來最高,顯示通膨(inflation)確已有山雨欲來之勢。

然而,情況並不如經濟學家們想像的樂觀,美國自2000年~2004年13度降息,為美國帶來繁榮,也帶來泡沫,但過多的熱錢也讓國際原油、農工原料被追漲到空前的價位,以鎳而言,2001年底每噸還不到6,000美元,2007年4月已直逼50,000美元,國際油價也是如此,2001年底每桶不到20美元,2008年7月每桶已逾140美元,其他黃豆、玉米、小麥、橡膠的價格也逐月狂漲。

原物料的行情原是由市場決定,然而隨著熱錢的湧入,市場幾成賭場,原物料價格一路狂飆,而這些原物料又是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投入,遂使得進口物價、生產者物價、消費者物價次第上揚,通膨率(消費者物價漲幅)扶搖直上,這就是2007~2008年全球再次出現通膨的情況。

依國際貨幣基金統計,2008年全球通膨率升至6.3%、歐元區升至3.2%、亞洲五國更直逼10%,台灣、南韓也連月升破5%,這可以說是自1980年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通膨,若非隨後金融海嘯帶來的大蕭條澆息了通膨烈火,2008年的通膨恐怕要直追兩次石油危機的年代。

如今的情況與2007~2008年相仿,在美國無限量QE下,國際熱錢洶湧而至,近期國際油價已漲至七年來的新高,與去年同期比較,如今黃豆、玉米漲逾八成,銅、錫也漲逾九成,漲勢凶猛,國際環境如此,我進口物價自難以倖免,4月漲幅直逼二成,創下近十年最高,想想2007~2008年與今天這些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幾可斷言,通膨已然有山雨欲來之勢。

面對國際情勢及國內物價走勢,我國央行及行政院主計總處不約而同的表示:「所謂通膨是指一般物價在一定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4月CPI漲逾2%僅是短期現象,國內尚無通膨之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只有當消費者物價(CPI)出現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才算通膨,目前並沒有通膨的疑慮,要大家放心。

我們就以消費者物價走勢是否已出現全面性、持續性及顯著性的上揚加以檢視,看看如今台灣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第一、查價項目近八成上漲,已屬全面性:消費者物價係依食、衣、住、行、育樂、醫藥及雜項等七大類進行查價、查價項目計有麵包、鮮奶、西式速食、住宅租金、機票、行動通訊費等368項,4月有230項較上年同月漲價,以項數而言,有逾六成上漲,若依每項權數(例機票權數1.28%、麵包0.49%)權數合計,上漲的比例更高達78%。

換言之,接近八成是上漲的,往前看一年的時間數列,去年4月上漲項目的權數合計只有六成,迄去年底升至七成,如今又接近八成,雖未達百分之百,但已接近全面性了,2008年那一次的通膨算嚴重吧,其上漲權數合計一樣是接近八成,和目前差不多。

第二、物價指數逐月升高,已是持續性:我們經常會聽到,當經濟成長太低,出口成長太低,官方總會解釋是去年基期過高所致,如今通膨率升逾2%,又會聽到官方說這是因為去年基期太低使然。沒錯,通膨率是CPI的年增率,既是與上年同月比,就會受上年同月的影響,但能否因此就把上漲的原因歸給基期?這得檢視一下。

既然CPI年增率易受基期干擾,那我們直接看CPI,看看這項指數是否平靜無波,驗證一下是否全是受基期影響,往前看歷史數據會發現4月CPI 103.63是歷年單月新高,而近一年以來也是從101.4逐月攀升至歷年最高,這樣說來,近期物價上漲是否具持續性,已是不言可喻。

第三、物價上漲的顯著性,仍待觀察:1990年代通膨率的經建目標多設為3%,在當年總體環境裡,這樣的通膨率被公認是溫和上漲,有助於景氣擴張,而如今2%卻已是通膨警戒線,何謂顯著?實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如今國際農工原料漲勢未歇,推升CPI的火勢未滅,以現在的情況就認為沒有通膨之虞、或說通膨是短期現象,實在太過樂觀。

我們認為,通膨率升逾2%,固有基期的問題,然而一味從基期、預測數去解釋無通膨之虞,大可不必。平心而論,今年以來細部的物價資料,不也顯示了許多警訊嗎?國際原物料飆漲,不也呈現出危機四伏嗎?與其用數字安撫人心,不如讓統計成為鏡子,照出問題,政府運用數字的觀念是該改一改了。

本訊息來自中時新聞網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