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審議會今召開 綠領產業:減碳壓力擴散 傳產與中小企業壓力大

2024,03月,15日

2025年環境部將對550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碳費費率審議會今將召開第1次會議。綠領產業人士表示,碳排大戶大多已推進或完成減碳措施,碳費開徵帶來的減碳壓力向中小企業擴散,因花費從數十萬上看數百萬,民間電廠、鋼鐵與金屬加工、水泥、玻璃等產業壓力最大。

碳費將徵收,環團、工商界針對價格如何訂都各有期待,未來碳費則稱將用作能源轉型。台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釗盈表示,碳費徵收重點是協助台灣產業、中小企業永續轉型,台灣自己的碳邊境制度也應加速雙邊協商。

根據環境部估算,若碳費是每噸收300元、溫室氣體管理資金規模將達約400億元。但群恆新世代顧問公司經理張祐程指出,若以300元計算,意同電費上漲5%、再加上電價將調整,層層疊加下,傳統製造業、重工業與中小企業負荷沈重。

此外,若要接軌歐盟ETS(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價行情,台灣每噸碳費價格則會是3000元。環境部部長薛富盛昨日稱,環境部對價格等沒有預設立場,交由委員會討論。

中小企業減碳剛起步 短期時間、成本壓力大

張佑程也表示,其實550家排碳大戶大多已經完成碳盤查、減碳措施,目前減碳與碳費徵收的時間壓力往中小企業擴散,因其大多較少搜集廠區碳排資訊,資訊系統建置、搜集就需半年到1年,到真正汰換設備、減碳時間拉得較長,保守估計資本支出約數十萬至上百萬。

黃釗盈指出,中小型企業資源較少,已有觀察到部分綠領產業、或中小型企業僅是用填寫問券、套用公式等陽春方式計算碳排,但碳盤查須盤點碳排放源等,工作龐大且繁雜,「由大帶小」是較可行作法,不過政府也必須給大型企業誘因,而非一方面徵收碳費、一方面卻要求大企業協助中小企業。

張佑程強調,雖然企業永續轉型短期花費龐大,不過減碳已成為全球大趨勢,政府、供應鏈與客戶早晚會要求企業減碳,經過估算,設備汰換帶來的節能效益也能緩解電費等能源成本壓力,長線而言絕對划算,也能儘早適應低碳供應鏈要求。

碳費、碳權是推進企業減碳的一體兩面,現行台灣能購買國外碳權、用作碳中和,以符合國際供應鏈要求,國內碳權交易制度還待推進。張佑程指出,目前產業反而沒有很希望碳權交易上路,要待多數企業減碳程度達標,碳權交易制度才有實質意義;目前台灣碳交易制度未能接軌國際,也是問題。

本訊息來自自由時報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