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徵收 學者憂所得分配不均恐惡化
環境部上周公布碳費三子法,7日將召開第三次碳費審議會,聚焦子法內容,以及鄰近國家碳定價制度。專家學者示警,碳費徵收恐造成全國所得分配不均更惡化,對民生物價有不同程度影響,同時也呼籲政府應將政策制定過程透明化,資料公開有助於各界評估碳費衝擊與影響層面。
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環境部將於會中針對已公布的碳費三子法向委員會做報告,蒐集產業界、環團以及學界想法。另外,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對碳定價制度實施內容及收費辦法,環境部也已充分蒐集,提供給委員會做為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則指出,碳費或碳稅可能使全國所得分配不均更惡化,低收入家庭用於民生、能源的費用較高,恐使生活成本增加。國際上如法國、加拿大將碳稅收入返還人民,但現行碳費制度不能這麼做,因《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碳費為專供氣候變遷減量、調適使用,只有調整為稅收,才能返還民眾。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謝依芸也表示,依學界估算,碳費起徵若為1,200元,對民生物價影響約1至2%,不同族群影響程度不同,鄉村碳負擔也會高於都市。她呼籲政府在相關機制上應多將相關因素納入考量。
對碳費討論過程不透明,蕭代基表示,因資料不公開,外界不明白政府制定碳費制度及多種折扣措施的依據、估算與因應措施,也更難以評估衝擊與效應。專家建議,政府資訊愈公開、資料愈多,設定模型評估的情境時,更能貼合實際社會與產業情況,優化評估的結果,同時,更精確評估減量政策或碳費所帶來的衝擊。
對此,黃偉鳴強調,依《氣候變遷法》規定,所有審議會發言、討論過程都會做成會議記錄,有關碳費費率制訂的政策與數據,都會秉持公開透明原則,至於何時公開,則需視會議進度再擇期向外界報告。
本訊息來自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