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升息落槌定音 全球經濟風險仍然嚴峻

2022,12月,16日

2022年徹底改變全球經濟軌道的「升息」,終於在台北時間12月15日落槌定音了,美國聯準會召開今年最後一次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強調為了達成長期通貨膨脹率2%的政策目標,調升聯邦基金利率兩碼(0.5個百分點),將利率區間提高到4.25%至4.50%,該決議符合市場預期。

總結來說,聯準會遏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初具成效,但是目前7.1%的通膨率距離目標區甚遠,引爆通貨膨脹的金融泡沫剛剛消退,勞動市場緊張的壓力仍在高點,聯準會將會繼續將美元利率維持在目前的高點,必要時隨時保留調升的空間,每個月既定600億美元公債、350億元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總共降低聯準會資產負債表950億美元的縮表操作,也照既定計畫推進。

聯準會完成「利率正常化」、「消弭金融泡沫」兩大任務,還剩「勞動市場正常化」還未達標,還要等到工資漲幅消退、甚至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後,才會放鬆緊拉的韁繩。

緊跟在美國聯準會之後,台灣中央銀行也在15日下午做出溫和調升指標利率半碼(0.125百分點) 的決議,雖然是第四次升息,不過央行總裁楊金龍不斷強調,新台幣利率上升的趨勢與全球各主要央行相同,但是調升的幅度不會緊跟美國,台灣央行不會因為外食費去調整貨幣政策,而會就全球物價、經濟成長等因素來通盤考量。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全球央行的政策協調度大幅提升,從聯準會FOMC會議做出決議的24個小時之內,有台灣、英國、瑞士、挪威、歐洲央行跟進,且依據各央行管理的貨幣區做出幅度略有差異的升息決議,然後是台北時間16日清晨的南美洲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央行。

央行「貨幣政策全球化」,對於全球經濟將會帶來強大的同步效應,除了堅持維持零利率的日本央行、以及正面臨年關資金緊俏壓力而大幅放水的中國人民銀行之外,由美國與歐洲央行領頭,各國央行都採取了一致的政策。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自主空間自然縮減,美國與歐洲政府對周圍國家的政策影響力因此持續增加,經由「貨幣政策全球化」產生的國家主權消長,是值得政治與經濟學者深入研究的課題。

2023年貨幣政策全球化的趨勢仍將持續,美國聯準會還將召開八次FOMC會議,對於台灣央行的決策自然也將帶來後續的影響,美國聯準會下一次公開市場操作會議將在元月底舉行,接下來3月21日、5月、6月各一次,市場預期有兩次幅度更為縮小的升息決議。不過,屆時如果美國就業市場冷卻、貿易衰退的幅度比預期更深、或者企業營收獲利衰退造成股市重挫,導致聯準會放緩升息,也勢必讓台灣央行的升息告一段落。

一個關鍵的觀察點是金融市場的泡沫,特別是加密貨幣與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泡沫已經徹底破滅。多個加密貨幣平台接續崩潰,如今焦點在趙長鵬打造的幣安交易平台,美國各州檢察官緊盯幣安的洗錢行為,造成幣安交易所在24小時內被擠兌30億美元。加密貨幣與俗稱「空白支票上市」的SPAC,是聯準會量化寬鬆製造過度流動性,所吹出最具指標的兩大金融泡沫,在2021年的高峰期,66家SPAC公司竟能募集163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今年則已經徹底乾涸。加密貨幣與SPAC的金融炒作退潮,無疑是全球金融市場正常化的重要指標。

當然,全球經濟風險並沒有隨著升息放緩而化解,中國房地產與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前者透過國有銀行釋放總計人民幣2兆元的特別融通而暫度難關,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到11月底已超過4兆元,也暫時掩蓋了地方政府稅收驟減的困境,另在亞洲、非洲與中南美,大量新興市場國家瀕臨政府債務危機,這些威脅全球經濟的火藥庫都必須設法化解風險。

引導「貨幣政策全球化」的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必須跳出2022年升息的框框,以庖丁解牛的手段來處理全球的風險,新的挑戰超越通貨膨脹,而且更為艱難。

本訊息來自中時新聞網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