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對中國供應鏈曝險 歐洲時尚品牌改就近採購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到供應鏈混亂、中國工資上升,以及對中國當地工作環境的擔憂,歐洲時尚品牌尋求降低對中國製造的曝險,開始將中國供應商轉換成土耳其、葡萄牙等距離歐洲市場較近國家的工廠。
德國-瑞典時尚品牌Marc O’Polo前執行長兼董事赫爾澤(Dieter Holzer)表示,該公司自2021年開始將中國供應商轉換成土耳其、葡萄牙的工廠,「這項決定的目的是在平衡並消除供應鏈中的風險,使其更具可持續性,我認為許多公司都在檢視他們對中國的曝險」。
歐洲時尚品牌從中國大規模生產紡織品到逐步撤離,標誌著數十年來將生產外包到亞洲這個主導紡織品供應鏈地區的轉變。
西班牙服飾業者Mango和英國皮靴製造商馬汀大夫(Dr Martens)等知名品牌最近表示,已削減或有意將製造移出中國或東南亞。馬汀大夫執行長威爾森(Kenny Wilson)表示:「重點是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沒有人想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自2018年威爾森就任以來,馬汀大夫已將55%的產量轉移出中國,去年秋冬系列產品僅12%是在中國製造,低於2020年的27%,預估今年將進一步降至5%。
道德商業諮詢公司Impactt主管赫斯特(Rosey Hurst)表示,「我們被服飾業搬離亞洲的聲浪淹沒」,中國盛產棉花的新疆地區涉嫌強迫勞動後,美國和歐洲更公布了嚴格反對虐待勞工的法律,這也推動了服飾業的搬離行動。
Mango執行長魯伊斯(Toni Ruiz)表示,考慮減少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我們正在關注的是,多年來所發展的全球採購,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變得更加在地化」。
自武肺疫情爆發以來,供應鏈持續中斷,導致運費飆升,加上中國的工廠工人因為生病或被迫隔離,運輸出現嚴重延宕,西方紡織品牌撤離中國生產的速度加快了。
對歐洲時尚品牌而言,中國工資上漲,也使他們留在中國製造的財務誘因逐漸減少。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13年至2021年間,工廠平均工資增加1倍。
英國網路時裝和化妝品零售商Asos執行長卡拉蒙特(Jose Calamonte)表示,一旦考慮到運輸成本,中國製造的產品相對於歐洲,並不像它們看起來的那麼有競爭力。
此外,由於時尚趨勢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歐洲時尚品牌努力縮短交貨時間,這也是他們決定選擇離較近供應商的另一原因。
本訊息來自自由時報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