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倡議談判落幕 有望簽早收協議

2023,01月,18日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昨晚落幕,聚焦貿易便捷化、反貪腐、良好法制作業、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國內規章,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稱,雙方對大部分條文有共識,未來有望簽署「早收協議」。

台美雙方這次談判觸及12項議題,台灣鎖定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腐、良好法制作業,本次並新增的服務業國內規章。楊珍妮解釋,服務業提供者,例如律師,進入對方市場需取得證照,因此特別提出來談,雙方皆對談判結果感到滿意。

鄧振中指出,由於尚有文字需要確認,往後幾周將透過視訊討論、翻譯最終文字等,再各自尋求國內批准程序,目前內容皆不涉及修法,僅有部分要送立院查照,若進展順利便能簽署,之後再進到下個階段談判,我方仍有高企圖心要在年底簽雙邊貿易協定(BTA),台美都有意願加速。

鄧振中說,台美討論的議題對企業界來說,具有鼓勵、指引性質,包括政府作業更透明,企業界可以表達更多意見,讓未來經貿更穩定且能預測,並加入更多數位運用,這與過去「美方提要求、台灣來做」不同,雙方經貿合作會變得平等,避免美方單方面報復行為,未來合作空間擴大許多。

該倡議是否有助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他說,兩邊確實有很多章節吻合,一旦順利簽署,在其他國家眼中就是個「證明」,看到台灣有能力與意願遵守高標準,對於加入CPTPP有相當大幫助。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則批評,台灣與大陸討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以「早收清單」列為產品降稅與產業開放時程,但台美貿易倡議談判無涉降稅,如今經貿辦以「早收協議」作為台美協議結果,易令人混淆。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雖肯定經貿辦的努力,但台美倡議在企業界討論度極低,顯見政府未善盡對內溝通,也沒向大眾公布協議簽訂後,是否有經濟影響評估與調低關稅的可能,呼籲政府盡快說明,「而非嘴巴說得高尚,實際效益卻難以量化」,最後落得令企業無感的窘境。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憂心,在中美貿易戰衝突下,台美談判可能會讓台商與大陸貿易往來之間產生衝突,美方會不會有「附帶條件」?若有,期望我方簽約代表不要答應,否則,台商將失去左右逢源優勢,有了美國訂單,卻可能失去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

本訊息來自中時新聞網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