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再利用 引爆綠色新商機
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塑膠消費量逐年增加,但大量廢棄塑料不僅對環境產生巨大衝擊,也造成資源耗損。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採取管制措施,如英國強制要求業者要在2025年時,塑膠包裝應使用30%的再生成分,歐盟強制要求業者在2030年前寶特瓶要有30%為再生料等。品牌商如Adidas、Nike、H&M等,亦紛紛響應使用循環物料,相繼宣示2030年將百分之百採用循環、永續材質生產服飾。面對法規要求及品牌商殷切使用循環物料的商機,我國產業為國際物料、組件供應鏈重要一環,急需強化此技術能量,以維持國際競爭力。
經濟部技術處針對產業淨零排放挑戰與需求,2021年起透過「塑膠循環創新材料與製程技術開發」科專計畫,積極推動轉化國內產業目前無法利用之廢棄塑膠,如聚酯(PET)、聚氨酯(PU)等,開發解聚成新料源及循環再利用的技術。
當前國際普遍使用之物理回收法僅能處理低雜質的回收塑膠,因此技術處藉科技專案資源,投入處理廢棄雜色聚酯及聚氨酯化學回收技術研發,可將廢塑膠經由解聚技術還原為小分子單體或多元醇原料,藉由再聚合可再做成特性媲美新料的產品,供後續再循環利用至織物、包裝瓶、泡棉等應用,帶動業者接軌品牌與國際法規需求,搶占綠色新商機。
為加速技術研發,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積極推動塑膠循環再利用產業化,與業界合作,協助業者針對難以循環利用的廢棄雜色織物,開發與國際同步的聚酯化學解聚關鍵觸媒與製程技術,與新光合纖合作,以廠內廢棄聚酯織物為料源,進行化學回收技術合作,得到高純度、低色度的單體原料,後續將再進行再製PET與衍生應用特性驗證,以串聯品牌開拓循環再生紡織品市場。
藉由提升解聚與純化的效率,與國外的循環料源相較,不僅具有成本競爭力,且循環再生一次的聚酯與最終焚化的聚酯之生命周期相比,可降低60%的碳排放(計入避免織物廢棄焚化的貢獻)。除將廢棄織物回到PET纖維,2022年工研院亦輔導興采與聚紡投入紡織品回收再製防水透濕膜開發,作為高機能性休閒服飾之關鍵材料,以突破現有產品無法同時兼顧高回收比例與功能性之技術瓶頸,符合歐盟白皮書從織品到織品(textile to textile)永續循環的市場趨勢。
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廣泛應用於床墊、沙發等家具,其廢PU泡棉除部分工廠產品邊角料可利用物理回收降階使用外,然而其熱值高且燃燒不完全產生有毒廢氣,作為廢棄物焚化受到嚴格的限制,棄置掩埋亦會造成很大的環境衝擊,因此目前尚無合適的回收體系與再利用管道。
2021年起,科技專案「塑膠循環創新材料與製程技術開發」計畫也獲得國內主要軟質聚氨酯泡棉廠禎佶祥與解聚廠商東頡材料的支持,合作投入廢聚氨酯泡棉再生循環應用評估,2022年於東頡材料已完成廢泡棉解聚為多元醇製程的百升反應器試量產測試,結果顯示解聚製程具放大可行性,後續將鏈結泡棉廠進行床墊與坐墊等產品應用驗證。
近年來企業強調ESG永續經營,國內聚酯廠商包含南亞、力麗、遠東新、新纖集團都大量使用再生聚酯開發應用產品,例如食品容器、衣服等,於目前國內回收之透明包裝瓶片已供不應求,且國際再生聚酯原料的價格也逐年上漲,如能將目前業界僅能以焚化處理每年3萬噸的廢棄雜色聚酯包材、每年20萬噸的紡織物與每年2萬噸的聚氨酯泡棉,透過化學解聚技術,將其轉化為高品質的再生聚酯、聚氨酯料源,除可以避免因廢棄物焚化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亦可提供產業所需之再生新料源,強化我國產業在國際供應鏈地位。
本訊息來自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