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若反制貿易壁壘 限制台灣進口影響大於關稅
中國大陸學者分析,中國商務部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若認定存在貿易壁壘,對台反制時採用進口限制所產生的影響,遠大於加徵關稅。
中國商務部4月12日公告,對台灣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調查最遲將於明年1月12日結束。截至目前,中方並未說明若存在貿易壁壘,將採取什麼反制措施。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李月近期在「貿易壁壘調查背景下兩岸融合發展的潛在影響分析」論文中指出,根據相關數據模擬貿易壁壘成立中國大陸對台灣反制的結果顯示,「進口限制的影響遠大於加徵關稅」。
研究顯示,「進口限制與加徵關稅兩種反制方式,影響效果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大陸若採取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在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反制產品組合下,對兩岸宏觀經濟各指標的影響近乎為0,這是因為反制產品在兩岸經貿往來中所占比重較小。
上述「低、中、高」不同強度的反制分別是指針對「果蔬和水產品」、「果蔬和水產品,疊加飲料及酒、加工食品」以及「果蔬和水產品、飲料及酒、加工食品,疊加紡織品和鋼鐵產品」的反制。
李月在論文中表示,若中國大陸選擇對台灣採取進口限制的反制措施,在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反制產品組合下,對兩岸宏觀經濟各項指標影響顯著;即使只是低強度的進口限制,實際GDP(國內生產毛額)、總出口、社會福利所受影響也大於高強度的加徵關稅。
以中國大陸採取高強度進口限制措施為例,台灣實際GDP下降0.3%、居民消費下降0.5%;中國大陸兩項則都小幅下降0.01%。去年台灣GDP增速為2.4%,但中國大陸對台灣較小規模的進口限制就能導致台灣GDP下降0.3%。
分析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即使疊加所加徵的關稅,台灣部分商品在中國大陸市場仍有競爭優勢,相關產品會繼續向大陸出口,「而進口限制完全禁止了來自台灣地區商品的進口,對台灣地區經濟帶來直接顯著衝擊」。
此外,從對產業的影響來看,兩種反制措施模擬結果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類似,「兩岸均表現為進口限制的衝擊大於加徵關稅的衝擊」,而台灣受到的衝擊,遠大於中國大陸。
論文提到,台灣紡織品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去年台灣對陸出口額10.37億美元,占台灣紡織品出口總額的17.4%,其中部分紡織原料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高達100%。
論文並指出,紡織業具勞動密集特徵,是台灣吸納就業人口的重要產業,2021年紡織業從業人口為9.4萬人,在26大製造業中排名第9。中國大陸一旦對紡織品採取貿易壁壘反制,勢必對台灣紡織業造成深重打擊。
中國商務部4月12日公告,將就台灣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調查應在今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前一天。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17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關於「非歧視原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並指台灣禁止進口大陸的產品範圍近年呈擴大趨勢,本次調查涉及產品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調整至2509項。
在回應「如果認定台灣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大陸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問題時,束珏婷說,商務部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
本訊息來自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