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微解封仍要注意社交距離

2021,07月,19日

微解封後的首個周末,不少景點湧人潮,後續三級警戒若降級,人流預料再「解放」。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詹大千曾針對十七個國家研究,發現社交距離管制能讓疫情傳染速度獲改善,隨著目前國內人流走勢持續回升,未來若降級,擴大疫苗施打覆蓋率一定要做,但非金鐘罩,戴口罩、噴酒精、勤洗手、維持室內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仍是必要措施。

詹大千去年曾發表「社交距離對於延緩COVID-19疫情的影響」,透過觀察Google(COVID-19 mobility)、蘋果(Apple mobility trends)公布的各國人流數據,台灣再輔以本土電信公司數據,分析十七國本土病例資料及人流數據,證實社交距離管制能讓疫情傳染速度獲得改善。

詹大千至今仍持續透過數據監測。他發現,今年五月十九日全國疫情警戒升三級後,工作場所人流降幅介於兩到三成間,但大眾交通運輸站人流掉最多,五月底降幅超過七成,零售店和休閒設施人流也少了五、六成;隨著微解封上路,詹大千說,目前大眾運輸站人流已回升兩成,未來警戒降級,人流、車流勢必愈來愈多。

詹大千說,去年國內疫情在五月穩定,到六月底已呈現大解封,民眾移動距離愈來愈遠,以造訪高雄市與宜蘭縣的旅行距離增加最多。他預測,接下來降級後民眾也會一窩蜂往東部、南部縣市解悶。

詹大千強調,「非藥物介入措施」(NPI)主要是延緩或降低病毒在人群間傳播的機會,但無法完全阻絕傳染鏈,因此需要接種疫苗、戴口罩、噴酒精、室內場所保持通風、維持社交距離多管齊下,最重要的是嚴守邊境,阻斷變異病毒入侵社區,並搭配社區偵測網,即時掌握社區潛在個案,進行採檢、分流治療。

本訊息來自聯合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