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疫苗採購決策,應受公眾監督以重塑社會信賴

2021,05月,28日

台灣過去一年防疫有成,不僅在經濟上繳出亮麗成績單,在政治上,也取得一定程度國際關注,振奮國人自信。無論如何,我們應對指揮中心團隊的過去成就予以肯定。但無奈自今年5月諾富特與萬華防疫破口之後,病毒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邊境管制與疫調追蹤,如今更重擊最後一線醫療照顧系統。國人苦等國際奧援未果,近日更因為疫苗採購互相指責,引發信心危機。

是否因為上海復星公司的「中國成分」,引發指揮中心對疫苗品質的疑慮?看來似乎也不是。在5月26日疫情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上海復星公司的復必泰(BNT)疫苗是否為中國代工生產?指揮中心則回應,因沒有取得任何的正式文件,也無從評論其代工相關問題。但如果當真需疫苗孔急,豈有坐等廠商申請遞件,而不主動接觸釐清之理?事實上,如果該疫苗果真於中國生產(代工),不僅國人對中國疫苗接受程度低,法規上亦受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等法規限制,而無合法進口的可能,指揮中心其實兩三句話也就交代清楚了。

指揮中心如主動接洽上海復星,釐清產地、原廠授權關係、品項、數量與金額等細節,倘果真不可行(如疫苗於中國生產),清楚向公眾說明即可,既化解政治壓力,也避免國內防疫力量虛耗於無謂的猜忌。但指揮中心不此之圖,不僅選擇一問三不知,甚且擺出姿態要求廠商先申請藥證。指揮中心這樣的消極態度,顯然不是採購救命疫苗常態;還是其實上海復星的BNT疫苗根本不是中國生產,無從挑剔下,只好以申請、遞件此類程序問題,遮掩其他真實考量?那到底真實考量是什麼?

其實上海復星公司與台灣的疫苗話題,並非如今才開始。早在2020年底,國內老字號醫藥大廠東洋公司即曾與上海復星接觸,欲取得其代理的BNT疫苗。根據東洋公司董事長林全在2020年11月的公開說明,東洋公司取得BNT開立的「有條件授權書」後與政府接洽,台灣至多可採購3,000萬劑疫苗,不過衛福部回應的預定採購量只有200萬劑。嗣後衛服部指稱,東洋公司沒有取得正式的授權書,東洋公司董事長林全則說明,在衛服部沒有意願的情況下,東洋公司當然不可能先行支付費用,也不可能取得所謂正式的授權書。

當時國內疫情穩定,為何東洋公司無法自上海復星取得BNT疫苗的羅生門,事實上也乏人問津。但如今疫情爆發,上海復星又再次拋出願意提供疫苗的話題,指揮中心卻仍展現出興趣缺缺的姿態,且同時向民眾說明國產疫苗有可能於6月提供,自然引發社會質疑,指揮中心是否以申請藥證等技術性拖延,為國產疫苗開路?當然,在疫情穩定之時,等候甚且扶植國產疫苗,或許均屬國人樂見;但如今疫情嚴峻,如果仍為押寶國產疫苗而閃躲疫苗進口(無論是不是針對中國代理或製造的疫苗),這項選擇恐有辯論的空間。

看著指揮中心違背常情而迴避上海復星BNT疫苗的態度,社會有權知悉背後真實的考量為何,是否與國產疫苗研發進度相關。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台灣艱困的現實國際環境下,社會不必然反對政府對中國廠商嚴格審查,也未必反對國家政策扶植國產疫苗。但任何公共決策,利弊得失與決策過程,都應該禁得起無論事前或事後的公眾監督。也只有經過透明的民主程序,才可以確保決策過程不致腐化,避免不當操弄,進而凝聚社會共識與信賴。而社會對政府的信賴,正是這場抗疫作戰能否獲勝的關鍵因素。

無論是真實世界中的薩利機長,或是虛擬世界中的復仇者聯盟,在奮不顧身的無私奉獻後,都需要在國會聽證中回應社會對其英雄行為的仔細檢驗。我們由衷期盼指揮中心團隊再次帶領台灣突破防疫困境,但也希望可在嚴格的公眾監督之後,讓社會毫無顧慮的對抗疫英雄致敬。

本訊息來自中時新聞網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