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有跡象 紡織業營運走出谷底

2023,12月,04日

台灣紡織業這幾年歷經景氣循環低谷期,隨著2024年法國巴黎奧運、2026年北美3國合辦世界盃足球賽接踵而至,市場期待全球運動休閒服飾產值將創高峰,紡織景氣也可望逐漸回升。而台灣既有廠商所形成的供應鏈長年來已是世界知名品牌廠的合作對象,即使通膨尚未結束,營運實績已開始出現綜效。

紡織大廠 創下去年同期以來最佳表現

觀察國內紡織大廠第三季營運,普遍皆創下去年同期以來的最佳表現,成衣廠儒鴻(1476)每股賺進5.68元,獲利自去年第四季以來逐季成長;聚陽(1477)每股稅後盈餘5.47元,為2007年第四季以來單季新高紀錄;其他如新纖(1409)、力麗(1444)、廣越(4438)等,也都繳出今年以來最好成績。

紡織業第三季營運繳出佳績,除了業者體質有所優化,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終端品牌廠的庫存陸續回到健康水位,並隨著升息趨緩、走向落幕的預期心理,拉貨動能已逐漸上升。不少台廠業者指出,先前能見度短至1至3個月的極短單比重現已大幅降低,儘管訂單能見度尚未恢復到以往的1年之久,但目前最長已看得到半年以後的訂單。

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統計,全球成衣市場去年規模達到139.9億美元(約新台幣4,527億元),預估2023年將成長至145.9億美元(約新台幣4,721億元)、年增4.28%,至2030年可望進一步增加至202.26億美元(約新台幣6,545億元)。

調查也發現,過去長達3年的COVID-19疫情讓全球出現「遠距」的生活形式,因此市場對於講究舒適度、適合多種情境混合穿搭的休閒服裝需求愈來愈大。因此,高階布料也成為供應鏈設計新品時著重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零碳」成為國際趨勢的當下,品牌廠更加重視兼具機能性的綠色衣材,以及生產過程是否符合減碳要求。

不拚量大 選擇生產毛利更高服飾

以布料廠、成衣廠的角度來看,新產品的加值效果,已經比營收規模的成長幅度更加重要。紡織大老們直言,拚量大是萬不得已,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當然會選擇生產毛利更高的服飾,「賣1件衣服賺5元,我連管理費用都不夠,還要發薪水,怎麼可能接低毛利單」,倘若有餘裕,才可能分配一些產能從事量多、但相對平價的簡單產品,讓業績與毛利能夠同步成長。

回顧2023年,台灣紡織業者前10月營收比起去年同期衰退,追溯問題的癥結點在於「總體經濟不佳」。不過,在品牌商推動供應鏈整合,以及新產能陸續開出、市場需求逐漸趕上供給下,業者普遍看好2024年產業動能會比今年好。

本訊息來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