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科技 將地球碳足跡降至最低

2023,09月,28日

為了達到淨零目標,全球必須共同合作,在不同層面上進行努力,包括:能源供應、需求使用、低碳製造和環境永續性等。這四個面向彼此相互關聯,形成綜合性的解決方案,能將地球的碳足跡降至最低。

隨著全球對於淨零的追求,太陽能電廠在臺灣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尤其沿海的鹽灘和水域已成為重要的建置基地。然而,由於臺灣的沿海地區腐蝕環境嚴苛,太陽能支架的耐用年限成為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工研院投入開發「高耐候太陽能支架防腐蝕塗料」技術。

該技術不僅適用於沿海腐蝕環境,且符合ISO 12944-6的15~25年高耐久(High Durability)等級,能大幅降低太陽能支架20年使用期間的腐蝕維運頻率。值得一提的,工研院已與國內上市公司樺晟集團合作,規劃將在最嚴苛的環境下建立首座示範案場,目標是將此技術輸出海外,引領太陽能產業朝高值化發展。

其次,需求使用是另一個重要面向,這意味著要通過提高能效、轉變消費模式,以及鼓勵更為環保的生活方式來實現淨零,且需進一步運用循環經濟方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工研院開發的芭樂葉萃取技術,做了很好的示範。

彰化縣社頭鄉被稱為「芭樂的寶地」,因修剪大量枝葉,常以焚燒方式處理。工研院發現,這些被棄置的枝葉含有抗氧化成分-多酚,數量是蔓越莓的30倍。於是,工研院運用專業技術,開發出具有抑菌、除臭、潔淨等功效的純天然濃縮洗衣精,降低了芭樂葉的廢棄和碳排量,並創造出新的循環經濟模式。

再來看低碳製造,這是淨零的重要關鍵之一,透過改變生產過程及使用再生材料,企業可以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例如,針對產業大量採用的聚酯材料,工研院與新光合成纖維股份公司共同合作開發聚酯織物的化學回收技術。

透過開發創新的化學回收方法,可以將含有高染料的廢聚酯紡織品解聚和純化,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聚酯原料。藉由低能耗的製程技術開發,再生聚酯材料碳排放量相較傳統石化聚酯新料降低約30%;與傳統紡織品以焚燒處理的碳排放量相比,其整體減碳效益估計最高可達60%。

全球許多企業致力於提升再生聚酯材料比例,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雀巢等,甚至希望在2030年達到90%的使用比例。臺灣是全球再生聚酯材料的重要供應國,藉由化學回收聚酯技術開發,補強物理回收技術不易施行的區塊,將有助提升我國聚酯產業的競爭優勢。

最後,在環境永續性方面,這涉及到保護生態系統、促進生物多樣性、以及適應和抵抗氣候變化等問題。例如,植樹造林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並維護土壤健康,同樣的,謹慎處理廢水及廢棄物汙染,亦是保護環境生態的重要途徑。

工研院聯合環保署成功研發的「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能夠將面板玻璃廢棄物轉化為可吸附重金屬廢水的創新材料,為循環經濟的典範。液晶面板的材質中,液晶僅佔0.1%,而剩餘的99%以上是玻璃,如何提升這些大量玻璃的利用價值是研究重點。過去的處理方式多為用做胚土或混凝土添加物,利用價值不高。為此,工研院不斷嘗試找尋玻璃的新生命。

工研院研發團隊對於LCD玻璃材料進行解析後,研發一種全新的材料建構技術,可以在此種高硬度且耐化極佳的LCD玻璃上,轉換出具有大量奈米孔洞結構的材料,並且具有出色的離子吸附機制,可以用於處理國內產業製造產生的重金屬廢水,其效能比傳統的吸附劑效果提高了5到10倍以上。產業排出的重金屬廢水經過玻璃奈米孔洞材料吸附後,金屬離子會完全被吸附在材料上,這些水就可以回到製程中重複再使用,吸附後的金屬也可以脫附後再利用。

此項創新研究解決了面板玻璃廢棄物的問題,為其賦予了新的價值,並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經濟的重金屬廢水處理方法,展現出雙重環保概念的重要性。協助業界實現淨零,工研院積極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永續環境應用領域致力發展綠色科技,不僅提供產業創新解決方案,也搶先布局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

本訊息來自中時新聞網

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